幻灯二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祁发慧

  今年会APP如何用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化方式将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经验表达出来,是一个作家写作的核心,一些必要的词汇或许可以形容我们所目睹或体悟的经验,但并不能凝缩已经流逝和正在生成的经验,那么,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对社会整体性或局部性某些现象及问题的思考。显然,杨志军先生具有这种社会思考能力,他用“雪山大地”这组对偶的概念架构起历史变迁中个体复杂的精神网络和一个地方流动性的图景。

  作为小说中一个恒定的价值象征,雪山、大地是高原人生命积累的根本经验,同时,雪山和大地作为敞开的空间,它们所生产之物都归生活在其间的子民所有。在此意义上,雪山大地与生活在其间的子民处在一种互为对象的对偶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在空间中恰好显现为一种居间状态。因此,这部小说所讨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在此……之间”(in-between)。比如,小说中,强巴总是在多个地方之间来回奔波,而这些地方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我”从洋洋变成江洋,不单单只是名字的改变,而是语言的选择和文化的归属。因此,小说表现的价值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多种价值兼而有之。因此,我将此总结为居间状态。

  作为小说象征系统的核心,雪山和大地是这种居间状态的最恰切的指认,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意象特征。首先,雪山是被不断反复描写的事物,它成为了形象。其次,雪山超越了所有的具体事物成为一种精神和信仰意蕴,在此,雪山意象作为小说的结构性链条,结合土地上升为小说主题。再次,大地作为雪山的对应之物,它们二者之间形成的意象群是互动的是协作的,对个体而言,大地提供生命能量,雪山提供精神力量。基于此,就不难理解在草原传统的转轨过程中,新旧交替的结果是融合,融合的结果是更新方式方法,因为居间状态蕴含了一种结构性想象,是对新旧流动时期不确定状态的紧张呼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